NBA新秀的“第一桶金”:年薪背后的故事

每年NBA选秀大会结束后,球迷们除了关注新秀们的球场表现,最热议的话题莫过于他们的“第一份工资”。从状元秀到二轮秀,第一年的薪资差距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而这仅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

1. 菜鸟合同:联盟的“明码标价”

根据NBA现行劳资协议,首轮新秀的合同为2+2制(2年保障+2年球队选项),薪资按选秀顺位严格划分。以2023年为例:

  • 状元:年薪约1210万美元(如文班亚马)
  • 乐透区(前14顺位):500-1000万美元
  • 首轮末段:200-400万美元

而次轮秀则没有保障合同,年薪可能低至50万美元,甚至需要争取双向合同。

2. 天差地别的税后收入

表面光鲜的数字背后,球员实际到手可能缩水40%-50%。以状元1210万年薪为例:

• 联邦税:37% → 447.7万
• 州税(以加州为例):13.3% → 160.9万
• 经纪人佣金:3% → 36.3万
实际到手:约565万美元

3. 那些打破常规的特例

并非所有新秀都遵循标准合同。2016年本·西蒙斯与耐克签下5年2000万代言合同,远超其新秀年薪;而中国球员周琦2017年次轮被选中后,年薪仅81万,但依靠中国市场代言反超多数首轮秀。

注:数据来源于NBA官方劳资协议及体育财经媒体Spotrac,汇率按1美元=7.2人民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