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超”(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火了!“苏超”点燃的不只是赛场,更是无数孩子的足球热情!暑期到,孩子们追逐足球的身影越来越多。这份热爱令人动容,但作为康复医学科医生,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想提醒: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运动员!他们的骨骼肌肉系统正经历独特的“发育风暴期”,运动损伤风险大不同。今天,就送上专为小球员打造的“防护宝典”,让奔跑更安全,梦想更飞扬!
成长中的“脆弱点”:
青少年专属损伤风险
1、骨骼的“成长密码”危机
孩子骨骼两端有负责生长的软骨区(骨骺,也叫生长板)。暴力碰撞、反复大力动作(如频繁爆射),可能导致骨骺炎(如Sever病、Osgood-Schlatter病)甚至撕脱骨折,直接影响骨骼发育!
2、“猛长个”带来的麻烦
青春期(女孩10-14岁,男孩12-16岁)骨骼飞速生长,肌肉肌腱“被动拉长”,柔韧性下降,协调性变差,加上体内激素波动,这时简直是运动损伤的“高危窗口期”。
3、过度训练的“隐形杀手”
过早专项化、重复高强度训练(如每天大量射门练习),容易招来应力性骨折和慢性肌腱病(如髌腱炎“跳跃膝”、跟腱炎)。
4、其他常见伤
撕脱性骨折、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拉伤等也需警惕。
科学防护:为成长护航的黄金法则
1、训练“适龄化”:不是练得越狠越好
6-8岁:玩起来!重点是趣味游戏、基本球感、规范动作,避免头球训练、正式比赛和外部负重的力量训练(如器械/杠铃)。
9-12岁:练“协调”!注重技术多样性、协调性训练,限制高强度、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
13岁+:稳扎稳打!可逐步引入战术、合理力量训练,特别警惕青春期生长突增期风险!
2、热身与恢复:成长型身体的必修课
动态热身(必做):结合球的灵敏梯、变向跑、动态拉伸(摆腿、高抬腿)。
针对性激活:练臀肌、练核心(如鸟狗式、侧平板支撑)。
课后整理:静态拉伸(保持15-30秒)、泡沫轴放松(大腿前后侧、小腿),按摩放松(臀部、腰部)。
睡眠是王道:青少年每日需8-10小时睡眠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助力恢复和生长!
3、家长&教练必查清单
?鞋子合脚吗?每3-4个月或脚长增长0.5cm,需更换。
?护具戴对了吗?护踝、护膝别乱买,听专业人员的建议。
?孩子喊过“腿疼”吗?尤其关注夜间痛、休息痛!这可能是严重损伤的信号!
?周训练超时了吗?建议业余小运动员每周总训练时间≤14小时!
万一受伤了:科学应对是关键
建议前往医院寻求专业的运动医学或运动康复医疗服务,以利于更好恢复运动,避免二次损伤。
* 脑震荡特别提示!
场边“瞳孔笔”快速筛查。
48小时内禁止使用电子产品。
重返学习:先确保能正常上课学习,无不适。
重返运动:症状未完全消失,严禁恢复训练或比赛!
严禁带伤训练!二次损伤危害极大!
场边“守护者联盟”,缺一不可
教练:掌握急救技能(如PRICE原则:保护Protect/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必须能识别脑震荡症状;建议需经过青少年运动防护、体适能等专业培训。
家长:做孩子的“疼痛记录员”:记录疼痛部位、频率、什么动作诱发;学习基础的“PRICE急救法”,但关于冰敷(Ice),有最新观点需要谨慎应用,需咨询队医、教练或其他专业人员。
康复团队:制定个体化重返运动方案;进行生物力学评估(如等速肌力测试、平衡测试、足底压力分析、步态分析等)。
* 特别提示
持续性关节疼痛,别拖!早就医! 骨骺损伤常需进一步做磁共振(MRI)检查。
足球,是给孩子一生的礼物,而非透支青春的赌注。科学的防护与康复,才能让绿茵场上的笑声持续回荡。当“苏超”战鼓响彻江苏,让我们用知识筑起防线,为小将们打造最强护盾——他们的每一次奔跑,都不该以健康为代价!
专家介绍
王陶黎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专注服务于青少年及儿童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与运动损伤的诊断和康复治疗:如踝扭伤、关节过度活动、前交叉韧带损伤、肩袖损伤、盘状半月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骨折、特发性儿童关节炎的保守治疗或术后康复等。
原标题:《“苏超”爆火,请查收下这份儿童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攻略》
阅读原文